今天是: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滨湖动态
六一特辑 | 法官直播间送上普法大礼包!
  发布时间:2024-05-30 10:13:07 打印 字号: | |


在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,今天下午2点,在滨湖区西园社区的“蠡小法”法治直播间内,一场线上“趣”学法律直播准时开始,围绕校园霸凌、未成年人手机使用问题等热点话题,多个学校的学生在线观看了本次直播。我院刑庭副庭长严子浩通过司法案例对校园法律问题进行分析,希望通过在线学习,增强学生们的法治意识,提升在校学生自我防护能力。



校园法律问题知多少
遇到校园霸凌怎么办,孩子玩手机家长能做啥


校园霸凌:情绪、心理问题是深层次因素

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学校是集体生活,孩子是否能够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,能否很好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,是家长们需要关注的问题。近期,时不时有校园霸凌的案例发生,引起了各方关注。

案例:王某为某大专院校的学生,在宿舍休息时,因同宿舍的舍友杨某打电脑游戏声音过大,双方发生口角,后来王某拿起宿舍内的四方木凳子,打击杨某头部致其受伤。后来经过鉴定,杨某伤势构成轻伤二级。事件发生后,王某垫付了杨某前期医疗费用,并与杨某就后续医疗费用达成调解协议,取得了杨某的谅解。法院经审理后认为,王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,致一人轻伤,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,因王某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,具有自首情节,双方达成赔偿调解协议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。故依法对王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拘役四个月,缓刑八个月。

法官分析:从成因上来看,校园内的伤害案件起因往往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、小矛盾,但这些小矛盾并非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,而仅仅是爆发的导火索,更深层次的其实是在长期过程中慢慢积累的情绪原因、心理问题。

法官提醒:

我们广大家长、教师应当防微杜渐,注意孩子们平时的心理问题,多加引导,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帮助,避免一些情绪长期积累后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。从家长的角度而言,应当充分相信学校、相信老师的处理能力,加强家校沟通,配合学校、老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从学生角度来说,要认识到学校集体生活与家庭生活的不同,每个人的社交能力有所差异,但相互尊重是与他人相处的不二法门。遇到校园霸凌行为一定要有勇气与这种不正确的行为斗争,但斗争不是抱着“同归于尽”等想法进行过激的伤害行为:“校园霸凌者归根结底都是欺软怕硬的,与校园霸凌进行斗争要有勇气、更要有智慧,善于斗争,善于寻求老师、家长的帮助。”


手机使用:严防电信网络诈骗

手机使用时家长又一个十分担心的问题,我们目前正处于信息化的社会中,因此一禁了之无法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,特别是到了初中以后,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,手机问题就日益突出了。而且手机问题可不仅仅是影响学习的问题,在司法实务中,孩子利用掌握的支付密码等信息造成的游戏中大额充值纠纷,甚至因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猖獗,造成在校生成为诈骗犯罪分子的也时有发生。

案例:唐某、陈某,周某经合谋后,在网络游戏中发布虚假优惠充值广告,先骗取被害人小额充值款,再以优惠充值系发现系统漏洞,仅需要通过虚假付款链接虚假付款为由,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后,要求被害人使用没有余额的付款方式付款失败后,谎称让被害人用花呗付款,并要求被害人不要输入密码,利用支付宝第二次付款时实际上不需要输入密码的漏洞,骗取被害人的钱财,后再利用木马工具谎称退款再次诈骗。三人先后骗取三名被害人共计1.7万余元。

法官分析: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是通过电信网络空间,将诈骗所惯用的“诱饵”以传统手段不可想象的迅速、广泛传播出去的犯罪行为。任何在网络空间中的人都可能成为犯罪的潜在目标,在校生大部分为未成年人,涉世不深,往往容易轻信他人或者被“诱饵”所吸引,成为被骗的受害人。

法官建议:

要善于利用技术手段来防止上当受骗,比如国家反诈中心APP,不仅有检测、预警、拦截功能,APP内还提供各种骗局的曝光、提醒服务,并提供了对方号码反查、身份核实等好用的功能。另外,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,都应当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,不贪图小利,不要相信天上掉“馅饼”的陷阱,如果真的不小心被骗,一定要学会及时止损,不能抱有侥幸心理,不要按照犯罪分子的指示打款,不要相信犯罪分子说的打款后会退款的说法,打款之后永远还需要打下一笔。更重要的是,学生们应洁身自好,不要进行不明情况的“兼职,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。



 
责任编辑:滨湖法院